以數字技術賦能終身教育發展
http://www.hai34.com2025年07月07日 09:49教育裝備網
■有效應對需求端和供給端的變化,實現從過去“有什么供什么”到現在“要什么產什么”的轉變
■唯有以可持續發展的態度對待終身教育,以數字技術賦能終身教育,終身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目標方可實現
據報道,教育部聯合多家部委和單位啟動“終身學習優質資源共享行動”,推出近800門優質特色課程,即將在國家終身教育智慧教育平臺上線。
近年來,我國終身教育呈現出新的健康發展態勢。教育主管部門、地方政府、行業特色大學、社區學院等主體協同發力,深入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不斷提升終身教育公共服務水平,打出錯落有致的政策組合拳,實現終身教育市場的數字革命——以數字平臺的拓展、數字課程的進階、數字認證的完善為表現形式的數字產品和機制的迭代升級,構筑了規模宏大的“數字綜合體”,有效應對需求端和供給端的變化,實現從過去“有什么供什么”到現在“要什么產什么”的轉變。
這些政策組合拳的推出,貫徹的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的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關注的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應的是數智時代人們的交往方式變遷的現實。終身教育體系日益完善,優質資源供給持續擴大,學習成果認證制度不斷創新,具有重大的社會意義。
做好終身學習優質資源共享要實現人的學習方式的革新,促進作為工作方式的學習和作為生活方式的學習之間的轉化。依托數字技術構建的終身教育體系,使得人們把學習越過人的社會身份而貫穿于人的自然生命始終,繼而也從一種工作方式、謀生方式轉變為生活方式甚至養生方式,這就從根本上增進了學習主體的去功利化趨勢——一種超越學習主體年齡、學歷、職業等固有標識和傳統思維界限的認知進化方向。要推動國家終身教育智慧教育平臺搭建起生活、職場等全領域、全層次、全場景立體式數字大廈,為人們的發展提供非功利化的多維度服務。
做好終身學習優質資源共享要實現過程端和評價端的改造,讓“隨手可得”的知識有“可靠”的權威認證。《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指出,要全面構建包括“泛在可及的終身教育體系”等在內的八大體系。“泛在可及”成為終身教育體系的顯著特征。一方面,信息爆炸時代,海量信息充斥網絡,終身教育體系的建設,賦予國家終身教育智慧教育平臺課程相較于其他場景中存在的文字資料、影音資料等以權威地位。另一方面,終身教育的“低門檻”甚至“零門檻”情況,導致有的社會公眾對學習效果的權威性存有疑義。終身教育評價體系的建設,讓平臺學習結果更加可靠可信,讓“出口處”高起來。例如,國家開放大學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建成21家省級學分銀行和73個學習成果認證中心,有利于提高公眾對學習成果的認可度。
做好終身學習優質資源共享要助推社會知識的再生產,解決傳統學科專業劃分與現實基礎之間的矛盾。傳統意義上的學習多以學科或專業為單位,依托學校設置的必修課、選修課等人才培養體系開展。但是,也存在以學科或專業切割社會現實的風險。而終身教育體系的建構,有效打破學科或專業壁壘,建構以實踐、興趣、愛好等為中心的課程體系。為了更好地關注社會生活,不少地方還推出與線上課堂相對應的線下教學,全場景、沉浸式打造“線上+線下”相統一、“虛擬+現實”相結合的多業態教育體系,有效傳播知識,增進知識再生產,真正滿足人們的現實需要。
做好終身學習優質資源共享要實現人的自然生命和職業生命的數字延展,解決“人的生命拉長”與“知識更新縮短”之間的矛盾。整體生活環境改善帶來的人均預期壽命延長和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制度實施帶來的職業生命的增加,都導致作為個體的人“在場時間”的客觀拉長。與這種拉長對應的是數字時代知識更新速度的極大縮短。為此,搭建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的課程體系,從而蓄勢人的前職業階段、賦能現職業階段、拓展后職業階段,進而優化本職業、增益準職業、延展他職業,打造適應我國國情的終身教育體系,就成為緩解“長”與“短”之間的不二選擇。
綜上,終身教育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知識生產方式,數字技術是這種生產方式的時代表征,為克服人們受到的時空限制,實現“坐于室而見四海,處于今而論久遠”的目標提供了可能。唯有以可持續發展的態度對待終身教育,以數字技術賦能終身教育,終身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目標方可實現。
(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