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童星夢”里的陷阱
http://www.hai34.com2025年10月20日 10:10教育裝備網
深夜的直播間里,一場場“童星選角”正在上演。主播們對著家長發來的孩子照片侃侃而談,用“有戲”“明星相”等話術點燃一個個家庭的期待。這些看似專業的評價背后,隱藏的卻是一條從幾百元模卡拍攝到百萬元“角色內推”的產業鏈。不少家長投入重金后才發現,所謂的劇組邀約不過是鏡花水月。
其實,此類直播間的運作模式有驚人的相似性:先以“資深經紀人”的人設吸引關注,再用“名額有限”的說辭制造焦慮,最后以“私聊推薦”完成收割。為何家長屢屢中招?原因是不少家長將演藝道路視為孩子人生逆襲的捷徑。有家長坦言,明知可能是陷阱,卻仍忍不住每晚耗費數小時徘徊在不同直播間,那種感覺“像不斷拆盲盒,總期待下一個驚喜”。這種心態被精心設計的話術所利用,讓理性思考在“萬一孩子真有天賦”的期待中逐漸瓦解。
法律監管的缺位同樣值得關注。一些機構往往在合同條款上大做文章,只列明培訓、拍攝等基礎服務,而對“提供演出機會”等關鍵承諾避而不談。即便對簿公堂,家長也常因無法舉證口頭承諾而陷入維權困境。中國裁判文書網顯示,與兒童演藝經紀合同糾紛相關的民事訴訟已超過1600條,但順利追責的案例仍是少數。此類精心設計的陷阱,讓家長的維權之路充滿艱辛。
行業生態的混亂則加劇了問題的復雜性。盡管相關部門明確規定演出經紀人員需持證上崗,但社交平臺上仍活躍著大量無資質“經紀人”。他們以“內推劇組”“簽約培養”為名收取高額費用,卻從未出示可信的合作證明。從業十余年的業內人士透露,市面上多數“兒童經紀公司”并不正規,許多號稱“經紀工作室”的機構實則為銷售團隊。
面對“童星選角”亂象,單純的道德譴責遠遠不夠。監管部門應出臺更細化的行業標準,明確兒童演藝經紀的服務邊界和收費標準。網絡平臺需要承擔起主體責任,對打著“選角”旗號的直播內容加強審核。而作為家長,更需要保持清醒、克服焦慮,切勿成了別人眼中待割的“韭菜”。只有多管齊下、形成合力,才能避免家長的“童星夢”淪為不良機構和別有用心者的“提款機”。
。ㄗ髡呦得襟w評論員)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











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