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AI課堂評價促教師成長
http://www.hai34.com2025年10月21日 10:16教育裝備網
當前,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課堂教學評價平臺,已進入多地中小學校園。當區域或學校在課堂教學評價里嵌入AI技術時,承載著一種美好的技術假設,即AI能夠助力課堂教學質量提升與教師專業成長。然而,想讓期待的成效發生,還需要從“為什么評價、評價什么、怎么評價、誰來評價、結果怎么用”五維框架,進行思考與探究。
為什么評價?
激發教師成長內驅力
利用基于AI的計算機視覺與自然語言處理的技術優勢,可以客觀且準確地統計師生動作與言語;利用AI規;^察與計算的技術優勢,可以全面又高效地監測與管理全校課堂……因此,有人認為,課堂教學評價嵌入AI技術的目的,是讓評價從主觀到客觀、從經驗到數據、從模糊到精準。
發揮AI技術“精準測量”的優勢無可厚非,但關鍵不能以AI的技術價值,掩蓋課堂評價應有的教育價值。課堂教學評價,本質上是對教師專業實踐的評價,目的是激發教師內在的成長。內驅動力正是教師成長的最根本要素,即教師要研究自己:上完一堂課,要反思要研究,這堂課目標是什么,哪些學生能夠清楚,不適合哪些學生……內驅動力會促使教師實現不斷的自我發展。因此,開展基于AI的課堂教學評價,要堅守教師專業實踐評價的本質,引導教師利用AI技術認識自己、發現自己,激發內驅動力,以產生更持久的課堂優化與改進動力,用外因推進內因,是開展AI課堂評價的最重要原因。
評價什么?
挖掘“育人證據”
目前,很多中小學里使用的AI課堂評價系統,對課堂中師生動作、話語、表情等外顯行為的采集與計算相當普遍。對外顯行為的分析,是AI技術減輕人類繁重統計工作的切入點,但不應該成為用AI進行課堂教學評價的主體內容。
課堂里的師生外顯行為,是連接著前因和后果的中間階段。它是由課前教學設計和課中教學的動態生成決定,也決定了學生的學業表現、反映了教師的專業實踐表現。因此,課堂教學評價的主體內容,不能停留于外顯行為本身,還要對行為的前因(課前教學設計、課中教學實施)和后果(學生學業表現、教師專業表現)進行一體化考慮。這意味著分析課前的教學設計,是否基于課程標準和學習者特征等,恰當地設計學習目標、活動、資源、評價等;要分析課中的教學實施,哪些環節支持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指向深度學習;要分析課中和課后的學生表現,能否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機會達成學習目標,獲得學習成就,展現出創新精神和合作能力等;要分析教師對于教學的專業理解,是否能總結出自己的教學特長、教學智慧、內在價值發現等。將外顯行為和行為相關的前因后果,都作為評價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才有可能讓課堂教學評價里,呈現出教師專業實踐中的“育人證據”。
怎么評價?
從四個視角探尋師生變化
AI課堂評價系統的核心能力,不應止步于對課堂上諸如學生主動提問次數、師生互動時長統計、課堂高頻詞分布等海量數據的統計,更應重視“價值驅動”,需要穿透統計學的數值計算,探尋師生的變化,揭示教育學的意義關聯。具體而言,需要從以下視角落實課堂評價。
一是增值分析的視角。扎實的課堂,應讓學生經歷有意義的學習過程,通過課程獲得知識提升、能力鍛煉以及積極的情感體驗;谡n堂教學評價系統,可采集學生課堂表現數據,如收集學生在特定學習周期內(如學期或單元的始末)、特定學科(單一學科或多個關聯學科)的學業表現數據,通過計算和解讀基于特定標準的目標增量,判斷學生的學業變化。
二是關聯分析的視角。充實的課堂,需覆蓋全體學生,確保不同水平的學生均能通過教學實現進步?苫诙嗄B分析技術支持的課堂評價系統,分析課堂中的學生言語、面部表情等,判斷全體學生的參與度;用基于大模型的文本分析,對學生的小組發言等數據開展分析,判斷特定學生是否發生深度學習;再將全班學生的學習參與度,和每一名學生的學習深度關聯分析,判斷課堂教學效率。
三是對比分析的視角。豐實的課堂,應是動態的、開放的,允許生成新知識、新資源?山Y合AI教學設計分析與AI教學實錄的分析結果,對比某節課的課前教學設計,與課中教學實施中有哪些差異,涌現出了哪些前期設計里不曾出現的新問題與新觀點,出現了怎樣的生成性資源,以判斷課堂的動態與開放性,挖掘教師的教學智慧。
四是跟蹤分析的視角。平實的課堂,應回歸日常教學的本質。用AI技術進行課堂分析,要避免為追逐漂亮的數據,而陷入“教學表演”的陷阱。因此,要為教師提供更多常態化使用AI分析的機會,支持教師用真實的分析證據,對自己的教學進行跟蹤分析,在持續的過程性分析過程中,判斷自身的真實教學能力和學生的真實狀態。
誰來評價?
采用人機協同評價
反思性實踐,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方式,是教師形成教育智慧的重要手段。若基于AI的課堂教學評價反饋中,僅用教學設計文本和教學視頻作為輸入,采用提前預置的分析指標作為評價標準,由AI自動生成分析結果,以及教學改進建議的評課報告,會產生“機器進—機器出”的評價怪象,將人排除在評價回路之外。
人在回路,源于面向工程的優化設計思想,本意是表述人在設計迭代中的參與,目的是利用人比機器更善于進行綜合且模糊判斷的優勢,將人工經驗與自動優化相結合,使優化結果符合工程實踐要求的同時,提高優化效率。因此,若要AI課堂評價服務教師的專業成長,更需要采用人在回路的人機協同評價主體。由機器發揮技術優勢,客觀化、規;⒕珳驶⒍嗄B分析課堂,而人類教師處于回路之中,前期明確評價目標,中期圍繞特定維度開展協同分析,后期結合分析結果,對專業實踐行為與結果進行深度洞察,在人機協同評價回路中自我發現、自我超越,開展內驅式教學改進。
結果怎么用?
激發“群智涌現”
已有研究表明,教師在與同事以及實踐共同體的協商互動中,可加大知識生成的可能性。相較于教師應用AI課堂教學評價報告開展自主反思與改進的過程,基于集體教研的合作溝通,不僅會獲得他人的經驗與知識,更會因為不同教師對主題的認知程度、分析視角與實踐智慧等差異而產生沖突,進而通過意義協商與群體反思,豐富對于課堂復雜性的理解,推動教師將“個人的反思”轉向“群體智慧”。
教師在個體反思與集體學習中,通過觀點表達、意義協商等,將個體層面的知識社會化,進而形成領域內的智慧積累,帶動教師群體實現高質量的專業發展。
課堂教學評價是教育教學評價的重要組成,也是促進教師個體發展和群體成長的主要方式。智能時代,讓人機協同的AI課堂教學評價,激發教師內驅式專業成長,成為人工智能助推高質量教師隊伍建設的突破點。
。ㄗ髡邔O眾系首都師范大學教授、教育部基礎教育信息化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韓碩系北京市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教研員)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











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