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守護青少年美麗心靈
http://www.hai34.com2025年10月31日 09:53教育裝備網
守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關鍵在于將各項要求落實到日常工作中
從“提分”轉向“育人”,從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轉向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心理品質
日前,教育部出臺《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條措施》(以下簡稱“十條措施”),針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階段性特點和突出問題,提出了有效緩解學生考試升學焦慮、全面落實“體育每天2小時”等十條舉措,為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心理健康保障體系提供了明確指引。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重要性在青少年成長階段尤為凸顯。中小學生正處于生理和心理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自我認知、情緒調節、人際交往等能力尚在形成過程中,容易受到外部環境變化的影響。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學生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高度重視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教育系統加強工作部署,帶動全社會關心關注學生心理健康,進一步鞏固政府、學校、家庭、醫療衛生機構共同促進和保障學生心理健康的工作格局。此次印發“十條措施”,聚焦影響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突出問題,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很強指導性、可行性的舉措,對于凝聚全社會的力量,做深做實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全面提升中小學生心理素質,促進身心健康成長具有積極意義。
鮮明的問題導向和效果導向,是“十條措施”的亮點所在。針對考試升學焦慮、運動睡眠不足等影響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十條措施”都提出了針對性很強的要求。比如,針對緩解考試升學焦慮,不僅提出鼓勵每周設置一天“無作業日”、減少日常測試頻次、不得以考試成績對學生進行排名等具體舉措,還從招生考試改革層面,提出了有序推進中考改革、加快擴大優質高中招生指標到校、開展均衡派位招生試點等要求,以期從制度層面緩解因升學帶來的群體性焦慮。針對運動不足的問題,則提出了全面推行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于2小時、普遍開展“班級賽”“年級賽”等全員性體育比賽活動、鼓勵推行“課間15分鐘”等舉措,同時要求探索一攬子解決近視、肥胖、心理健康等學生身心健康突出問題的有效機制模式。
這些舉措充分體現了對癥下藥、系統施策的工作思路。在解決單一問題的同時,注重各項工作之間的關聯效應,避免孤立施策帶來的局限性。同時,堅持從小切口切入,各項舉措都聚焦具體問題,提出了具體可執行的要求,有利于確保各項舉措能夠真正落地見效。
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往往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既有外部環境的影響,也與個體內在心理韌性不足有關。不僅要求從外部視角減輕其升學考試焦慮、保障睡眠時間、凈化網絡環境等,還要求通過多樣化的教育活動,增強學生的心理韌性,提升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從要求增加學生戶外活動時長、每月至少開展一次綜合性教育實踐,到要求加強學生生命教育、青春期教育和挫折教育,這些要求都體現了對心理健康工作規律的遵循。
守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關鍵在于將各項要求落實到日常工作中。教師作為學生成長道路上的重要引導者,其日常工作中的暖心關愛至關重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情緒變化,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并給予關心與幫助;在課后交流中,主動與學生溝通,傾聽學生的心聲,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打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營造友愛互助的朋輩關系同樣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很多難以量化、不容易被看見的因素,往往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心理狀態,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注入溫暖與力量。
守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絕非學校單方面的責任,必須匯聚家庭、學校、社會的合力。學校作為教育的主陣地,要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落實“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持續打破“唯分數論”的評價導向,營造良好育人生態。家長也應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尊重孩子的個性差異與成長規律,更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而非僅僅關注學習成績,要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與陪伴,引導孩子正確面對挫折與困難,幫助孩子建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社會作為學生成長的大環境,也應承擔起相應的責任,為孩子的成長營造更加寬松健康的成長氛圍。
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都要真正認識到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從“提分”轉向“育人”,從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轉向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心理品質,共同為孩子營造更加寬松的成長環境和健康的教育生態。唯其如此,才能讓孩子們輕裝上陣,在陽光雨露的滋養下,健康、快樂、自信地成長。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











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