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身邊“教材” 打造破圈“大思政課”
http://www.hai34.com2025年10月31日 09:55教育裝備網
用好資源推進思政課改革創新,構建大思政格局,關鍵在于挖掘并盤活地方的資源優勢
在重慶市江北區新村實驗小學,當《紅巖》中的“小蘿卜頭”在獄中仰望光明的片段投射在屏幕上,孩子們的眼眶悄然濕潤;在重慶市第十一中學校海航班的教室內,學生深情朗讀《黑牢詩篇》和陳然的《我的“自白書”》,悲壯的歷史穿越時空,在年輕的聲音中回響……重慶構建起跨部門、跨學段、跨場域的協同機制,打造“紅巖思政”育人品牌,95.8%的學生成為“紅巖思政”課的“真愛粉”,多項案例獲國家級推廣。
作為“英雄之城”,重慶將“紅巖精神”這一地方的紅色富礦轉化為鮮活的教育資源,以紅巖精神為核心紐帶,依托協同機制推動其實現全學科融入、全場景延伸,構建起“全域大思政課堂”。這種立足本土特色資源、構建多方協同生態、貼合學生認知與實踐需求、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做法值得借鑒。
用好資源推進思政課改革創新,構建大思政格局,關鍵在于挖掘并盤活地方的資源優勢。每個地方都有獨特的歷史文化、紅色記憶或者產業優勢,關鍵是要找到資源和教育的結合點,根據本地實際進行創造性轉化。比如陜西可以依托延安精神開發革命傳統教育課程,浙江則可以發揮“數字高地”和“綠水青山”的雙重優勢,把數字經濟創新精神與生態文明理念深度融合。盡管各地的資源稟賦、實踐形式、教育內容存在差異,但只要堅持因地制宜、找準自身特色,就能打造出獨具一格的育人模式。像重慶這樣,不局限于“理論灌輸”,而是通過場景化體驗、學科化融合,將資源盤活起來,讓信仰升華起來,既讓區域資源從歷史符號變為鮮活教材,又讓學生在行動中理解歷史文化、紅色精神內涵,有效提升了思政課的感召力,助力思政教育真正入耳、入腦、入心。
立足區域資源優勢,打造“大思政課”,要主動對接社會資源,打破部門壁壘和場域界限,建立政府、學校、社會機構、家庭等多方協同的育人網絡。不少地方雖坐擁豐富資源,卻面臨用不好的困境,其癥結在于協同聯動不足。文旅部門的紅色場館與教育部門的教學需求脫節,學校課堂與社會實踐割裂,各主體間缺乏有效銜接、各自為戰,最終導致資源沉睡。反觀重慶,不但加強頂層設計,發布《重慶加快建設教育強市推進教育現代化規劃(2024—2035年)》,將“紅巖思政”育人品牌建設工程列為當地教育強市建設9項標志工程的“領頭雁”;更積極推動跨部門、跨學段、跨場域的協同機制落地實施,讓原本分散的紅色資源變成了系統應用的教育力量,最大程度發揮了育人作用。具體而言,政府部門承擔頂層設計職責,應將區域資源育人納入教育發展規劃,出臺配套政策與資金支持,統籌協調各部門資源;學校作為育人核心載體,應主動對接外部優質資源,將區域資源融入課程體系與教學活動,同時推動校內資源向社會開放共享;社會機構應發揮專業優勢,提供實踐場景、專業師資與資源支撐;家庭也要配合學校參與實踐活動,形成課堂—校園—社會“三位一體”的“大教育場”機制。
用好區域資源,推進“大思政課”改革創新,還要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利用數字技術培育新質教學課堂。各地要積極探索移動互聯網、云平臺、虛擬仿真、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思政教育中的應用,持續拓展教學場景,創造更具個性化、互動性強的學習體驗。可以制作與區域資源相關的微課程、短視頻,依托線上平臺實現隨時隨地學;還可以打破時空限制,開展云參觀活動,讓學生通過直播“走進”企業車間、博物場館等收獲深度體驗,從而推動思政教育創新,達到“大思政課”有理與有趣的統一。
從重慶的“紅巖思政”到各地的特色教育實踐,因地制宜用好區域資源,已然成為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打造“大思政課”的重要路徑。這條路徑能讓教育更具地方特色、更有溫度。學生從一個個歷史故事中讀懂家鄉的革命過往,從一堂堂思政課中感悟革命精神的深刻內涵,“大思政課”便有了身邊的“教材”。學生在了解認同家鄉的過程中,也會自然生發出對國家的熱愛,逐步樹立為家鄉發展獻策、為國家富強奮斗的理想信念。
(作者系麗水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











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