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AI通識教育課需多維度支持
http://www.hai34.com2025年11月11日 10:39教育裝備網
隨著教育部發布《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指南(2025年版)》,全國多地紛紛“上新”AI通識教育課。“有新課”只是起點,更值得期待的是如何“上好課”。這一目標的實現,除了寄希望于教師們后期的努力與探索,還需要外界提供多維度支持。
首先是“人”的維度。上好AI通識教育課,需要遴選怎樣的教師?首要標準是對AI有足夠的興趣。上好一門新課,意味著要投入付出、要鉆研探索,如果教師沒有足夠的興趣,不僅“上好課”會成為奢求,甚至“有課上”都淪為空談。因此,建議各地在組建AI通識教育課的教師隊伍時,除了直接安排信息科技等相關學科的原有教師外,不妨更開放一些,除了面向校內各學科遴選有興趣、愿嘗試的新教師外,還可以面向校外(如高校人工智能專業師生、人工智能行業從業人員等)招募有意向、愿指導的人員,打造一支“專職+兼職”的AI通識教育課教學團隊。理想的狀態是從兩個層面建設教學團隊:一是學校層面的,即有意向從教人員充足的學校可以組建本校的AI通識教育教學團隊;二是區域層面的,即在一定的區域組建可以供各校共享的AI通識教育教學人員庫,以服務那些師資短缺學校的AI通識教育。
其次是“物”的維度。上好AI通識教育課,系統化的AI通識教育資源不可或缺。資源至少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常態化課程。無論是與信息科技、科學、綜合實踐等課程銜接,還是采用獨立設課、跨學科融合、實踐活動等方式,要確保AI通識教育行穩致遠,最好的方式還是以常態化校本課程的方式開展。而作為校本課程,就必須落實立體化教材資源、常態化教學排課、周期性教學評價等課程實施的關鍵性任務。二是數字化平臺。期待教師上好課,首先需要教師備好課。此時,集聚課程資源的數字化平臺尤為重要。通過平臺為教師提供分層遞進、螺旋上升的系統化課程資源,采取“視頻+工具+任務單”模式,滿足教師備好課與上好課的需求。三是實踐性場景。作為一門以技術為載體的通識教育課,面向應用的實踐性場景搭建自然少不了。為了確保提升可行性與持續性,可以依托原有信息科技等相關課程教學空間進行場景改造,其中重點不在于設備是否先進、產品是否前沿,而在于能否支持AI通識教育各學段教學目標的達成。
最后是“事”的維度。上好AI通識教育課,研制指導性的AI通識教育課程教學指南大有裨益。即便組織了有興趣的教師,提供了系統化的資源,但是最終如何做到把課上好,仍然離不開專業性的教學指導。教學指南所要發揮的指導作用至少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為教師開展AI通識教育課程教學提供一個清晰細致的教學范本,確保教師借鑒這一范本便可以守住“上好課”的底線。另一方面,為教師開展AI通識教育課程教學提供一份優化拔高的教學建議,幫助教師不斷提升“上好課”的能力。
(作者系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











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