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牛倌”養成記
http://www.hai34.com2025年11月12日 10:49教育裝備網
凌晨3點,在吉林省樺甸市的深山里,一座牛場在皎潔的月光下格外寧靜,只有一點微弱的燈光從窗戶透出,這里依然有人在工作。
半年來,派駐樺甸市樺牛科技小院的吉林農業大學博士研究生范夏蒲一直堅守在實驗室。這位曾對“養殖場氣味”望而卻步的大男孩,如今已能熟練地給牛輸液、采血,成為牛場工人口中能解決真問題的新時代“牛倌”。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促進科技自主創新和人才自主培養良性互動”。吉林農業大學畜牧學學科積極構建“需求對接、項目驅動、平臺支撐”的育人模式,推動研究生培養與產業需求無縫對接。
“以前畜牧學研究生培養就像在實驗室里‘養盆景’,學生懂理論卻不懂‘牛脾氣’。”吉林農業大學副校長、畜牧學學科帶頭人呂文發說。早在2010年,學校畜牧學學科牛研究團隊在調研中意識到,行業需要的高層次人才應當是“問題解決者”——既要有深厚的專業知識儲備,又要有扎實的實踐操作技能,還要有與養殖戶打交道的溝通能力。
畜牧學學科主管研究生教學工作的教師趙元介紹,重構后的課程體系讓每個學生都有“成長路線圖”,這種“精準化”培養結出碩果:近3年,畜牧學學科研究生以第一作者發表SCI(科學引文索引)論文190余篇,獲國家級競賽獎項20余項。在贊比亞示范中心,博士生孟繁興參與的“熱應激對母牛繁殖性能的影響”項目,幫助當地農戶在高溫季節顯著提高了母牛繁殖率,他的跨文化協作能力正是得益于“本土+國際”的循環培養模式。
“過去學生做實驗,就像在沙盤里造車,圖紙畫得再精美,也開不上產業需求的‘鄉間路’。”畜牧學學科教授甄玉國介紹,學科依托教育部動物生產及產品質量安全重點實驗室等8個部省級實驗室、吉農樺牛科技研發中心等6個校企聯合實驗室、14家國家級科技小院和企業研究生工作站,構建起“基礎研究—技術孵化—產業應用”全鏈條創新體系,讓學生真正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這些孩子既能在實驗室‘做研究’,又能在圈舍‘喂牛羊’。”樺甸市八道河子鎮黨委書記劉夏感觸頗深。如今,當地80%的規模化養殖場都有吉林農業大學學生的身影。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











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