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雙循環戰略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教育中心
http://www.hai34.com2025年11月12日 14:20教育裝備網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教育中心、科學中心、人才中心”,將教育擺在事關國家全局的戰略位置,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教育事業發展的高度重視。“十五五”時期,我們必須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從內外循環結構屬性出發,聚焦內循環堵點、外循環關鍵問題,整體推進教育綜合改革,完善出國留學及來華留學體系,全力將我國打造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教育中心,強力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1 深化教育綜合改革
增強教育內在循環力
聚焦優勢學科,適度擴大“雙一流”建設范圍。一是優先支持基礎研究實力雄厚、學科交叉及前沿新興領域優勢突出的高校;重點聚焦研究型大學中研究生培養占比高、綜合實力強的高校,以及發展勢頭強勁、社會聲譽良好的高校;專項扶持社會服務能力強、辦學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地方大學。二是優化世界一流水平學科專業布局。聚焦國家戰略與產業需求,動態調整學科專業結構。強化基礎學科引領作用,推動學科交叉融合,打造跨學科創新集群;依托高校優勢特色,重點建設一批能引領學術前沿、服務國家發展的頂尖學科專業。三是構建貫通式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推進學科專業課程一體化建設,強化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協同育人機制;貫通大中小學拔尖創新人才一體化培養,以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為載體,建立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銜接機制;強化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協同,推進文理兼容,培養復合型拔尖創新人才。
加強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實踐探索。一是建立與國際接軌的人才培養機制。鼓勵“雙一流”建設高校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以國際化人才培養為牽引,推進與合作伙伴的科研合作、師資互派互認等;依托辦學基礎比較好、辦學實力比較強的高校開展先試先行,培養具有全球視野與家國情懷的國際化人才;構建由專業課程、通識課程、文化課程、實踐課程等構成的結構化國際課程體系,并將國際化元素全面融入課程設計、開發、實施以及評價等環節。二是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賦能學生虛擬流動。加強教育教學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深度融合,全面革新教育理念、教育內容、教育手段,構建數字化育人平臺,著力打造在地國際化品牌項目;運用數字化和人工智能技術集成全成長周期數據,為師生精準畫像,全面掌握學生學情及成長軌跡,提高人才培養的適配性。
深度參與全球教育治理。一是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致力于在氣候變化、能源轉型、公共衛生、人工智能治理等具有全球性挑戰的領域開展科研攻關,主動發起并牽頭國際大科學計劃,增強國際話語權。二是參與制定國際規則和標準。加強教育國際援助,為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中國教育經驗與智慧。三是注重國際組織人才培養。高校應高度重視國際組織相關學科專業建設,系統構建并持續完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建設和國際組織見習等制度,做好國際組織后備人才培養與儲備。四是講好中國故事。建立健全政府主導、多方協同的對外宣傳機制,有效整合高校智庫、留學生群體及民間組織的力量,積極利用國際期刊、學術會議、國際合作組織與數字媒體等平臺,系統宣介中國教育的理論成果、實踐舉措與發展經驗。同時,進一步完善師生海外交流機制,鼓勵他們在國際舞臺展示研究成果。
2 加強出國留學頂層設計
增強教育外在循環力
高位統籌海外留學布局。牢固樹立質量文化意識,遵循“規模積累—結構優化—質效躍升”發展邏輯,確立“傳統陣地”與“新高地”的雙線進程,拓展海外留學目的國;對接國家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強化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海外留學專業人才選育,加大國家公派留學力度,重點培養國家急需、緊缺、薄弱、空白、關鍵領域的拔尖創新人才和行業領軍人才,引導自費留學生高度結合時代需求和個人專長選擇學科專業,精準布局留學學科專業結構和層次結構。
構建“質量—信任—安全”三位一體的留學信任評價體系。加強對留學項目的審查和評估,科學評估目的國留學信任水平,建立留學目的地白名單制度;高校和家庭協同引導學生樹立為國留學的信念,在個人留學教育投資的過程中始終考慮國家需求,講好中國故事;開展線上線下專題講座和情景模擬等多種形式,覆蓋留學前、留學中全周期的留學安全教育;健全留學預警機制、救濟機制和跟蹤評價機制,為出國留學提供宏觀政策指導;加強對留學中介機構的資質審查和年度審核,進一步整頓留學中介服務市場,嚴懲留學市場亂象,規范自費出國留學工作。
完善出國留學人才回流機制。一是不斷完善人才引進機制。建立物質和精神雙軌并行的獎勵機制,通過項目支持、資金支持、學術交流支持,滿足不同層次人才的職業發展需求,吸引高精尖海外留學人才回國發展。二是鼓勵留學生創新創業,給予政策優惠、資金和平臺支持。
3 推進中國留學品牌建設
增強來華留學吸引力
打造具有中國特色標識的國際留學品牌。一是打造區域化國際留學示范區。以自貿試驗區、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等重點區域為依托,組建區域留學教育聯盟,整合國際化資源,統一招生標準,構建國際師生共同體,推行學分互認、聯合學位及訪學交流機制,發揮集聚效應,提升國際知名度。二是打造來華留學示范省(區、市)。依托地緣優勢,以邊疆省份為重點,通過公共空間營造國際化城市氛圍,或舉辦國際文化藝術節、學術交流活動,建構多元文化場景,做強省域留學品牌。三是打造來華留學示范校。以各類重點學校為主體,推動生源類型多元化。“雙一流”建設高校立足學科前沿,整合專業優勢,打造“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學位項目;“雙高”院校聚焦職業教育,開發“專業技能+漢語+文化”課程,深化產教融合,與海外院校互認學分,舉辦國際賽事,打造“留學中國・技能強國”品牌;中小學通過夏令營、國際小學期等項目,邀請中外名師授課,做強基礎教育留學品牌。
創新來華留學生人才培養機制。一是提高來華留學門檻,提升生源質量。立足地緣、教育層次和專業類型,實施差異化市場策略,保障生源多元化;建立來華留學教育質量規范與標準體系,加強學科建設、專業布局和雙語教學,提升來華留學教育質量和監管水平。二是加強來華留學生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將中國國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代文明、法律法規及國際理解融入課程體系與培養全過程,實現知識教育與價值引導的雙重目標,講活講深講透中國故事,提高中國在世界教育話語體系中的地位。三是建立招生—培養—畢業全過程育人機制。嚴把招生入口,以學歷、語言、學術成績為基礎,結合面試、助研考查綜合素質;積極調研、了解留學生訴求,拓展學科方向,開發對接國際標準的特色課程體系,開設有特色的專業方向;建立優質教學管理機制,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強化語言與專業融合;實施分段實習機制,通過優質實習就業服務提升留學體驗,打造品牌項目。
建立留學教育質量保障體系。一是建立全過程服務體系。通過座談會、問卷調查和日常交流感知留學生期望,在跨文化適應、學術、生活、就業等方面給予全方位支持,持續改進服務質量,借此提升口碑,充分彰顯大國胸懷與責任擔當。二是建立國際化評估體系。依據國家教育法律法規修訂完善《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量規范(試行)》《外國留學生管理辦法》等政策文件,研制來華留學生教育的國家標準體系,明確辦學條件及培養各環節最低標準;加強國際學歷認證,完善留學生學習成果互認與轉化制度,通過建立跨國資歷框架、雙邊教育協定,拓寬轉學、訪學渠道,降低來華留學阻力。三是強化全員問責機制。建立“政府—高校—社會”三位一體的全員問責機制,覆蓋招生、教學、管理全過程。政府應適時修訂完善來華留學研究生教育質量標準的法律法規政策,健全督導檢查機制;高校應健全來華留學生教育教學管理制度,加強留學生分流退出機制建設,壓實導師責任和輔導員責任;社會層面應由政府支持、高校牽頭成立第三方行業專業組織機構,依法開展來華留學質量評估和認證工作,以提質增效為導向,兼顧短期成效與階段性評價。
(作者張小花系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博士后,周光禮系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本文系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2024年度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論述研究”[24JZD003]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











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