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學科壁壘培養“雙新”人才
http://www.hai34.com2025年11月12日 14:27教育裝備網
當前,我國正處于以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以新型工業化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階段。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為核心,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新型工業化以新技術賦能工業體系,實現制造業轉型升級和自主可控。“雙新”不僅是產業升級的方向,也對高校育人提出了新要求。研究生教育作為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必須打破學科壁壘,從優化培養模式、強化實踐導向、提升思維能力、拓展全球視野等四個方面入手,構建面向未來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優化培養模式,構建復合型人才體系。“雙新”背景下,產業結構和技術體系深度變革。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正由單一型向復合型、交叉型、應用型轉變。研究生教育須順應這一趨勢,優化培養模式,突破傳統學科界限。
高校可圍繞數字經濟、綠色低碳、智能制造、未來材料等前沿領域,設計跨學科課程群,如“數據科學+工程”“人工智能+醫學”“新材料+能源”等,培養學生綜合應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應將課程延伸到項目前沿和真實案例中,將教學內容與國家科技戰略、行業發展需求緊密銜接,讓學生在真實場景中提升創新及應用能力。
高校還應實施靈活的培養機制,為研究生提供跨學科選課、跨院系培養、企業項目參與等靈活路徑,形成創新能力和應用能力并重的培養格局。
強化實踐導向,提高創新應用能力。“雙新”人才不僅要懂理論,更要把知識轉化為解決方案。高校應強化實踐導向,將科研實踐與產業需求、技術應用緊密結合。
高校應優化實驗課程內容,鼓勵學生在聯合實驗室、產教融合平臺、科研項目中承擔實際任務,在從發現問題到技術轉化的過程中,鍛煉科研思維與創新能力。同時,高校應加強與企業、科研機構的合作,構建多樣化實踐創新平臺,讓研究生在真實項目中積累實操經驗,在復雜環境中提升核心競爭力。
通過強化實踐環節,拓寬學生的實習實踐路徑,與企業、機構共建育人基地,研究生教育才能實現從理論學習向技能應用的轉化,為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輸送更多具有實干精神與創新思維的高層次人才。
培養系統思維,提升綜合決策能力。面對復雜多變的發展環境,高層次人才不僅需要技術能力,更應具備宏觀視角和系統思維。高校須加強邏輯思維與數據分析能力培養,引導學生在智能制造、數字經濟、金融科技等領域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進行科學決策。
同時,高校應加強產業政策分析、創新管理、科技倫理等課程建設,提升研究生的戰略思維和政策理解能力,使學生具備從宏觀角度思考問題、在技術與市場之間實現平衡的能力。通過團隊合作和跨學科協同訓練,提升學生的溝通協調和組織管理能力,為其開展科技創新做好準備。
拓展國際視野,培養全球競爭力。“雙新”發展離不開產業格局調整和全球科技競爭。高校應加強聯合培養與跨國科研合作,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和全球思維,使其了解國際科研動態,提升其國際競爭力。
同時,應注重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在國際學術和技術合作中的表達力、協作力,進而提升我國高層次創新人才的國際影響力。
在新質生產力和新型工業化深度融合發展的時代,研究生教育要以學科深度交融為路徑,以更加開放、協同的方式推動人才培養模式、實踐體系和思維能力的系統革新。
只有不斷強化科教融合、產教融合,才能培養出既懂技術創新,又具備戰略眼光和國際視野的“雙新”人才,為“雙新”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撐,助力推進我國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制造強國。
(作者系東北大學副校長)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











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