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擁有科技思維、實踐能力、抗挫精神
http://www.hai34.com2025年11月17日 09:31教育裝備網
同濟大學黨委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慶華:
加強科技教育,大學應有作為
加強中小學科技教育,構建全社會參與的大中小學一體化育人體系意義重大。教育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中小學科技教育的意見》,深刻把握新時代中小學科技教育戰略價值,彰顯構建“大中小銜接、校內外協同”科技教育新生態的緊迫性。大學作為教育生態的關鍵節點,需通過“引領、賦能、貫通”協同,為科技教育注入力量。
在課程建設上發揮“引領”作用。大學應充分利用學科優勢與科研積累,將前沿學術成果轉化為中小學科技教育可理解、可實施的教學指導方案,幫助中小學教師更新教育理念、優化課程設計;主動參與中小學科技課程標準的研制、修訂與評估工作,推動大中小學科技課程內容的無縫銜接。
在師資培育上發揮“賦能”作用。一方面,依托“國優計劃”,定向培養高素質的中小學科技教育師資;另一方面,面向在職中小學科技教師開設高級研修班、訪問學者項目,系統提升其學科知識儲備、科學素養與教學能力。
在資源共享上發揮“貫通”作用。大學擁有中小學難以比擬的硬件設施與軟件資源,要有規劃地向中小學生開放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場所,讓青少年親身感受科研氛圍,激發他們對科學研究的興趣。
唯有多方協同、久久為功,構建大中小學一體化科技教育體系,才能培育更多未來的杰出科技人才。
(本報記者 宗河 采訪整理)
貴州省織金縣第十小學校長何勝剛:
鮮活的生活場景是最好的科技課堂
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中小學科技教育的意見》。《意見》明確了要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實踐方法與抗挫精神的方向。
從事小學科技教育多年,我深切體會到:冰冷的公式定理難以點燃童心,而田間地頭、房前屋后的鮮活場景,才是最好的科技教育課堂。引導孩子追蹤螞蟻的行蹤、記錄彩虹出現的時機,其實就是在教他們用探究的眼光審視世界。當教育者把課堂搬到大地之上,科技便從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可感知的生活實踐,學生的好奇心被喚醒,探究欲被充分激發,這遠比單純背誦知識點更具教育意義。
為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掌握科技方法,學校通過“橋梁設計師”項目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讓他們在設計、搭建、迭代優化的過程中整合多學科知識,在一次次失敗中淬煉科學精神。這些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從“為什么”的質疑出發,歷經“怎么做”的探索,最終抵達“如何改進”的深度反思。
《意見》推動的育人方式變革,本質上是讓科技教育回歸本真。把科技教育寫在孩子熟悉的大地上,并非否定課本知識,而是讓知識扎根生活、服務生活。唯有如此,才能培養出具備科技思維、實踐能力與抗挫精神的新一代,為科技創新人才培育筑牢根基。
(本報記者 蘇令 采訪整理)
中國教科院數字教育研究所副所長王學男:
科技教育要踐行“做中學”理念
教育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強中小學科技教育的意見》,為教育強國、科技強國、 人才強國建設注入源頭活水。
推動科技教育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需踐行“做中學”“玩中學”理念,構建有效的實踐路徑。應優化課程體系,增加科技教育課時占比,深化跨學科融合,打破數學、物理、生物等學科的孤立界限,設計綜合性科技教育項目,為青少年預留充足的探究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在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中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也應強化實踐導向,強化工程實踐環節,引導學生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創造”,在設計、制作、調試、改進的完整流程中,掌握科技創新方法,錘煉實事求是、百折不撓、樂觀堅韌的精神。
科技教育應擺脫枯燥的知識點灌輸,將科學原理轉化為趣味盎然的游戲化探究活動,用充滿樂趣的學習方式,讓青少年在好奇心的驅動下主動探索、持續鉆研,為終身學習和創新實踐奠定堅實基礎。
(本報記者 柴葳 采訪整理)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











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