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明互鑒的通行證——二〇二五世界中文大會觀察
http://www.hai34.com2025年11月17日 14:51教育裝備網
11月14日至16日,2025世界中文大會在北京舉行。來自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教育主管部門、中外高校負責人與駐華使節等近5000人參與大會。記者注意到,中文服務國際經濟社會發展與文明交流互鑒的“廣度”和“深度”,在大會現場交相輝映。
學好中文,開拓廣闊發展前景
目前,中文已被86個國家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國際中文學習者和使用者累計超2億人。“漢語橋”系列中文比賽累計吸引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80多萬名青少年參與。
“中文熱”的背后,是中華文化的吸引力,也是熟練掌握中文帶來的廣闊發展前景。
目前,有超過3萬名泰國學生在中國求學。“泰國正致力于幫助年輕一代掌握面向未來的核心技能、數字素養、批判性思維和多語言能力。在這些能力中,中文是不可或缺的橋梁。”泰國教育部部長納叻蒙·萍尤詩瓦指出學習中文的重要性。
“中國是全球創新的前沿。中文是通往與中國開展經濟、科技和學術合作的大門。”納叻蒙·萍尤詩瓦表示,泰國將繼續在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等領域推進并擴展中文項目。
早在2012年,位于英國北愛爾蘭的奧斯特大學就成立了孔子學院。歷經多年發展,奧斯特大學孔子學院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中文教學模式。學院與當地國民教育體系內的160多所中小學及高校開展合作,從學齡前兒童到耄耋老人,每年惠及兩萬余名學習者。
“這種全方位的育人模式贏得了學生、家長、校方及各界人士的廣泛贊譽,并成為北愛爾蘭各界珍視的優質教育資源,在當地享有盛譽。”奧斯特大學副校長希南自豪地說,“我們力求確保學生在考慮國際職業路徑時,能清晰認識到中文在全球范圍內的重要性。”
“新漢學計劃”博士生項目由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以下簡稱語合中心)設立,旨在培養具有國際學術視野、通曉國際學術規則,能夠參與國際學術交流與研究的青年漢學家。來自喀麥隆的青年漢學家杜迪,就是該計劃的受益者。
杜迪表示,通過“新漢學計劃”提供的全鏈條培養和全過程服務,自己的人生發生了巨大變化。回國后,他在喀麥隆中等教育部擔任中文總督學,累計參與培養了300多名中文教師,使喀麥隆成為非洲本土中文教師數量最多的國家之一。杜迪的學術道路也越走越寬,出版了多部研究中國的學術著作。
杜迪深有感觸地說:“漢學不僅是一種關于中國的學術研究,還是促進中外文明融通和服務人類社會發展的道義擔當。”
HSK升級,定義中文學習新標桿
“2004年至2024年,中文水平考試(HSK)全球付費考試規模增長了21倍,年參考考生從3.2萬人增加到71.9萬人,考點數從34國61個考點拓展到168國1477個考點和3萬多個考場。2025年上半年的付費考生達41.4萬人,較2024年同比增長19.6%,預計全年可達75萬人,累計考生規模將超過850萬人。”今年大會前夕,語合中心發布的這一組數字,呈現了HSK的熱度。
據悉,當前,中文水平考試已從單一考試逐步發展成為以HSK為龍頭,包括中小學生中文考試(YCT)、商務中文考試(BCT)、國際中文教師證書考試(CTC)等在內的考試品牌矩陣。“HSK系列中文水平考試的快速發展映射了國際社會學習中文日益高漲的熱情,也反映了高質量中文教育、來華留學和借助中文能力就業創業的需求。”語合中心有關負責人說。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世界科技革命、產業革命的深刻變革,以及海外中文學習需求的爆發性增長,HSK也在與時俱進。
大會期間,語合中心推出中文水平考試HSK3.0版,開創性地將分級考試和跨級別考試融為一體,增加跨級別“一卷三試”的HSK7至9級考試,并繼續發揮HSK的評價導向作用,進一步加大對涉及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語段、語篇和故事的考查,幫助學習者理解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此外,還根據跨文化交際理論,在7至9級考試中增加了對考生將母語譯為中文的能力考查。
“HSK3.0將通過優化考試內容、形式,強化中文+專業教育、中文+職業教育內容,加快HSK網考發展,拓展HSK留學中國與就業等服務,進一步發揮HSK教育評價導向作用,推動改進國際中文教育教學方法,幫助國外中文學習者更好學習中文、理解中國,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重要教育中心提供重要基礎支撐。”語合中心有關負責人表示。
數智賦能,“中文零距離”不再遙遠
中國始終致力于提供更多優質國際中文教育資源公共產品。本屆大會以“創新引領 數智賦能——讓中文零距離”為主題,集中發布一批數智化成果,標志著我國中文國際教育資源建設邁上新臺階。
——國際中文教育知識圖譜整合漢字、詞匯、語法、文化知識點等16類實體,形成超38萬語言節點、100萬語義關系的多維知識網絡;國際中文教育語料庫覆蓋匯聚數十億語料,支持多模態查詢與深層結構解析。
——自適應中文學測產品“HSK GO”,為學習者線上測評、定制學習路徑;AI云教研平臺,賦能教師全環節教學管理;中文智慧教室,創新探索“虛擬教師”與真人教師協同授課新模式等。
據介紹,相關成果開發遵循《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HSK3.0考試大綱》,充分融合大語言模型等人工智能技術,將與相關機構共建共享,服務廣大國際中文學習者。
“創新引領、數智賦能的國際中文教育,使得‘中文零距離’越來越變為可能。”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會長鐘英華指出,“各種自適應平臺、大語言模型、中文學習智能體、數智教學資源開發等紛紛上線,學習者可直接接觸中文自然語言,推動了中文教學的廣域覆蓋、學習形式的泛在化和教學的提質增效。”
“如何推動中文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的生機活力,是我們必須深入解答的時代課題。”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林尚立表示,中文的影響力正從“走出去”的1.0階段,進入到“融進去”的2.0階段,要依托大數據、云智能、數字復原等技術手段,讓中文成為一個開放的公共文化資源,使中文真正成為一座連接心靈、促進理解的橋梁。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











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