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以實驗基地建設打通課改“最后一公里”
http://www.hai34.com2025年07月08日 09:58教育裝備網
《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指出,“實施職業教育教學關鍵要素改革”“提升職業學校關鍵辦學能力”。當下,在時代發展和產業變革驅動下,職業教育更加注重內涵建設,關注課程教學改革這一關鍵要素,以期通過課改“小切口”撬動技能人才培養“大改革”。
江蘇省從2023年9月開始啟動首批職業教育課程教學創新提質實驗基地建設,先后分兩批遴選了16個公共課和12個專業課教學創新提質實驗基地。各實驗基地圍繞“開展教學實驗、培育示范課堂、建設優質資源、強化教研引領、促進學生發展”五大任務,在產教深度融合、數字化轉型、課堂教學改革、課程資源建設、教研模式創新、教學評價改進等方面積極探索,形成具有創新性、示范性、引領性的經驗做法。
一是緊跟行業需求,優化課程教學內容。實驗基地引入企業真實項目,基于崗位情境與典型任務分析,將職業標準有效融入課程內容,實現“崗位需求—能力圖譜—課程模塊”深度耦合。如江蘇省海門中等專業學校英語實驗基地聚焦工作職場英語應用實境,開發“生產場景英語”“職味英語案例庫”等教學模塊,著力打造“雙境融合、雙場共育”的“職味課堂”。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石油煉制運行與操控課程基地對接中石化揚子石化石油煉制真任務、真場景、真過程、真產品,以原油到產品煉制過程為主線,精選學習情境,整體優化教學內容。
二是融匯數字技術,創新教學應用場景。實驗基地普遍應用AI(人工智能)、VR(虛擬現實技術)、大數據等技術重構教學場景,逐步縮小教學世界與工作世界差距,推動教學從基于經驗到數據驅動,實現資源智能化與學習個性化。如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思政課程基地聚焦“行走的思政課”,建成集數字行走、虛擬行走、實景行走于一體的“一站式”思政教學空間,通過呈現沉浸式場景、交互式場景、跨時空場景等樣態,有效提升思政課吸引力。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供應鏈管理課程基地創建工廠生產線、倉庫、物流運輸、港口等供應鏈場景,將貨物庫存水平、運輸車輛實時位置、生產進度等數據與虛擬場景整合,通過供應鏈流程圖、庫存管理模型、物流配送路線規劃圖直觀展示供應鏈管理全流程。
三是產教深度融合,打造智能教學資源。實驗基地通過行業聯動、校企合作、跨校協作,創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數字化教學資源,為學生主動探索、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提供數智平臺。南京中華中等專業學校語文課程基地聚焦文專融合,開發“古詩詞+數字繪畫”“古詩詞+廣告策劃與設計”“古詩詞+地方文化”等跨界課程,同步開發線上線下配套慕課資源,建成“古詩詞欣賞”優質教學資源庫。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石油煉制運行與操控課程基地與石化企業共建課程開發中心,跟崗挖掘繪制學生能力圖譜,形成6個學習情境、99個知識點和技能點的“實例真境”教學資源體系,在氛圍呈現、工藝內容等方面高度逼真,可以有效規避石油煉制復雜且高危操作環境。
四是實施多維評價,助力學生成長發展。實驗基地構建全過程、全方位的質量評價體系,實現學生培養行知合一、德技并重。南京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數學課程基地聚焦發展數學核心素養,從數學運算、直觀想象、數據分析、邏輯推理、數學抽象和數學建模等方面構建“六維評價體系”,通過多專業試點、多班級應用,動態優化評價指標。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供應鏈管理課程基地從專業知識、職業能力、職業素養三方面建立供應鏈人才能力“全息畫像”,將企業評價、教師觀察、同伴互評與自我反思等定性評價,與能力表現量規、任務完成質量等定量指標相結合,構建動態更新“能力發展雷達圖”,形成“一生一畫像”個性化評價。
五是梯隊培育教師,構筑共生教研生態。實驗基地注重教師團隊的分層培養與協作創新,針對不同發展階段教師制定差異化培養路徑,精準賦能教師專業成長。常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思政課程基地以培塑“金師”為目標,以“骨干孵化計劃”“梯隊優化計劃”“團隊優化計劃”工程為抓手,培育“領頭雁”、壯大“雁陣群”、建設“大師資”。江蘇省海門中等專業學校英語課程基地構建“1+3+N”金字塔式教研共同體,“1”名領航者,省名師工作室負責人、市教研專家、校教研骨干組成“3”大核心層,中職英語骨干教師構成“N”支生力軍,通過“教學研賽創”賦能機制,形成“學術共研、資源共享、發展共進”教師成長生態。
實驗基地建設是江蘇深化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具體行動,它打通了課程變革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最難走的一公里,引領了一批職業院校聚焦課堂、探索規律,引導了一群教師扎根實踐、潛心教學,有效推動了課程質態從“教程”走向“學程”,探索出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多元路徑。
(作者張磊系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教師,郭月蘭系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職業教育與終身教育研究所教研員)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