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內外循環”融合機制提升育人質效
http://www.hai34.com2025年11月20日 09:17教育裝備網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加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深入推進數字中國建設。高校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大使命,必須深刻把握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的內在規律,以構建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內外循環”機制為戰略路徑,打破體制機制壁壘、促進資源雙向賦能,筑牢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人才根基。
1
堅持創新引領,構建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戰略路徑
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要在這場競爭中占據主動,關鍵在于發展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以產業創新為重要載體。高校作為連接科技與產業的樞紐,承擔著培養高水平人才、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重要職責。
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引領生產力向更高能級躍遷;產業創新則為科技創新提供廣闊的應用場景、迫切的市場需求和堅實的實踐驗證。二者深度融合,不僅有助于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堵點,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的無縫對接,更有利于構建起交互共生、良性循環的創新生態。
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浪潮,高校必須增強系統思維,構建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內外循環”機制,實現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作為創新要素的匯聚高地,高校應在探索科技前沿、服務國家戰略、促進成果轉化等方面展現更大作為,切實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的通道,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堅實支撐。
2
激發內生動力,暢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內循環”
構建高效的“內循環”,要以體制機制創新為突破口,重塑校內教學、科研、產業資源的組織模式和配置方式,實現從“物理疊加”到“化學融合”的轉變。
打破組織壁壘,推動實體整合。高校應立足發展實際,著力破解校內學院與研究所相對獨立運行的既有格局,通過整合相關學院與研究所,組建一體化的教學科研單位,有效推動科研平臺向教學平臺拓展、科研設施向教學內容開放、科研項目向教學案例轉化、科研人員向教學力量延伸。這一改革將前沿科研力量、高水平科研平臺資源以及源自產業實踐的技術洞察,系統、持續地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為學校推進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提供了組織保障。
創新育人模式,加快資源轉化。高校應積極探索并推廣“大科學裝置育人”“科研項目反哺教學”“產業實景教學”等新型育人模式。一是將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算力、數據等資源轉化為支撐學生開展復雜系統仿真、大數據分析等前沿學習的教學資源;二是系統開放重點實驗室,支持學生“早進課題、早進實驗室、早進團隊”,在真實科研環境中錘煉科學思維與創新能力;三是依托大學科技成果孵化體系,建立高水平工程實訓基地,孵化高新技術企業,讓學生深入產業一線開展工程實踐,了解技術從研發到中試、再到產業化的完整鏈條。這些模式的核心,是促進優質的科研資源、產業資源大規模、常態化、高效地轉化為育人資源,進而驅動教育理念從知識傳授的“供給導向”向創新賦能的“需求牽引”轉變,塑造“學生主體、問題導向、能力本位”的新型教育范式。
完善評價機制,激發活力動能。順暢的“內循環”需要配套的評價激勵機制作為指揮棒。高校要改革相對單一的科研評價體系,將教學貢獻、人才培養成效作為教師績效考核、職稱評聘、資源分配的重要依據。同時,激勵教學名師、骨干教師主動投身科研與產業實踐,提升自身的工程素養和創新能力。評價體系應遵循“基礎研究看前沿性、應用研究看突破性、成果轉化看帶動性”的原則,不斷完善科研分類評價體系和考核機制。通過評價導向的優化,引導校內不同主體形成合力,共同服務于人才培養這一核心目標。
3
強化開放協同,構建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外循環”
激發內生動力的同時,高校還應積極融入國家和區域發展大局,構建開放、協同、高效的“外循環”體系,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
搭建共育平臺,實現協同育人。高校要主動牽頭或積極參與組建基于產業鏈、創新鏈的高等教育共同體、協同育人聯盟等新型組織,形成人才共育、過程共管、責任共擔、成果共享的緊密型育人共同體。高校可以與行業領軍企業、鏈主企業緊密合作,共同建設現代產業學院、未來技術學院等實體化運營的育人平臺,依托雙方優質資源,共同制定培養標準、設計課程體系、組建教學團隊、實施培養過程、評價培養質量,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無縫對接。這要求高校育人機制從“封閉校園”的單點突破向“開放網絡”的生態培育演進,實現從“機械式”要素疊加到“有機式”生態營造的躍升。
加強人才共用,促進能力互補。構建“外循環”,需要打通高校與科研機構、行業企業之間的人才柔性流動渠道。積極推行“產業教授”“兼職導師”等制度,吸引科研領域的學術翹楚以及企業界經驗豐富的技術骨干、管理人才走進校園,參與課程教學、畢業設計指導、前沿講座、創新創業輔導等工作,將最新的研發動態、技術趨勢、工程案例、管理理念帶入課堂。同時,健全教師到企業、政府掛職鍛煉,參與技術研發以及成果轉化的機制,鼓勵教師在實踐中更新知識結構、提升工程能力,進而反哺教學與科研。通過創新校企聯合聘用、定期輪崗等引才用才新模式,打造兼具學術洞察力和產業視野的復合型教師隊伍。
瞄準發展需求,提升服務效能。“外循環”的最終價值體現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貢獻上。高校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必須緊密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區域主導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要,通過建立專業結構與產業需求的動態聯動機制,讓人才培養的規模、結構和質量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的變革。鼓勵師生團隊聚焦區域產業關鍵共性技術與前沿引領技術開展科研攻關,把企業的“真問題”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











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