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基教優質資源擴容記
http://www.hai34.com2025年11月21日 09:16教育裝備網
從高空鳥瞰安徽,皖北地勢平坦、沃野千里,然而受歷史環境、經濟基礎等因素制約,該地區基礎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突出,優質學校、優質學位、優秀校長、優秀教師存在短缺。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推動基礎教育擴優提質”。
為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2024年1月,安徽省政府印發《關于皖北地區基礎教育優質資源擴容工程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到2027年,為皖北地區創建新優質學校110所,擴增優質學位15萬個以上,培育優秀校長和校級后備干部500名、優秀教師(含班主任)1000名。
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陽、淮南、六安、滁州——這份文件中被幫扶的8個皖北城市,自此迎來一場跨地域的教育牽手。
來幫扶的有誰?
合肥、馬鞍山、蕪湖、安慶等4個省內兄弟城市自是當仁不讓,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師范大學、淮北師范大學、安慶師范大學、阜陽師范大學6所高校也加入進來,匯聚起磅礴的力量。
當年4月,17所長三角名校、74所省內優質校、21所皖北本地強校與皖北112所新校、弱校和鄉村學校結成對子。8月底,派駐管理人員全部到位,他們來到皖北地區播撒希望的種子,一場旨在提升皖北教育質量的“團體賽”已經開場。
幫扶不是簡單“配對”,關鍵在于選好“種子選手”。省內被選中的支援學校,都是各地市區的“實力派”:辦學有規模、師資有力量、教研有團隊、教學有成果、老百姓“信得過”。這些“實力派”學校派出不少于3人(含執行校長)的管理團隊,為確保團隊不是“配角”,皖北各地明確要求派駐幫扶團隊負責人擔任校長或執行校長,成員進入核心管理層。
2024年8月20日,宿州市第九中學金海校區黨支部書記、校長劉永迎來了由馬鞍山市第八中學副校長王兵,政教處副主任趙明玉,辦公室副主任、信息中心主任吳繼承組成的3人管理團隊,他激動地上前一一握手:“咱們一個九中、一個八中,大家一起唱好‘相約九八’。”
管理團隊針對學校發展過快、青年教師多的現狀,先后舉辦班主任、教研組長和備課組長、骨干教師、干部隊伍行政能力提升等系列培訓;召開體育工作、保安保潔、校園安全、黨員干部包保等專項工作研究會議;通過平移制度、規范管理,推動兩校形成“校共體”,在管理、教學、教研、課程、師資培養培訓等方面,逐步進行一體化融合。
這樣的幫扶實踐正是皖北地區基礎教育優質資源擴容工程的生動縮影。據安徽省教育廳統計,省內4市和6所高校對口幫扶的74所學校中,2所由派駐人員任書記兼校長,13所由派駐人員任校長,56所由派駐人員任執行校長,2所由派駐人員任副校長,1所由派駐人員任黨組織副書記。
改變,首先寫在學生綻放的笑臉上。合肥市第四十二中學對口幫扶太和縣第十一中學后,系統舉辦體育節、文化藝術節、讀書節和科技節四大主題活動,學生們開心地說:“學校變得更有趣了。”
改變,凝聚于教師隊伍的加速成長。合肥六中先后派出近百名骨干教師和專家團隊幫扶阜陽市臨泉縣高鐵中學的教學教研、干部隊伍建設等。僅2024年度,該校陳梅梅等數十名教師在省、市、縣級別的素養大賽、學科競賽中獲得佳績。
改變,更深植于學校的肌理。蕪湖市南陵縣籍山鎮中心小學帶著勞動實踐基地建設的成熟經驗,指導亳州市丹華小學開辟特色“慧耕園”,丹華小學則將亳州中藥材引入對方的實踐基地,讓江南校園里長出了皖北的特色藥材。這種合作實現了從“外部輸血”到“自主造血”的機制升華。
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幫扶正以多元形式推動:合肥市與阜陽市結對學校共開展教研活動150余次,組織教師培訓632個課時;安徽師范大學開展“暑期小學期”實戰訓練,為五河一中、蒙城六中的青年教師提供專業賦能……
成效已然初顯,更大的變化仍在孕育。今年9月,安徽省推進第二批內部挖潛,再創建100所新優質學校。這場以“優質均衡”為名的教育實踐,正在為皖北的未來積蓄最深厚的力量。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











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