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科學精神要從孩童抓起
http://www.hai34.com2025年11月21日 09:20教育裝備網
培育科學精神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我們有“靜待花開”的耐心與“潤物無聲”的智慧
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中小學科技教育的意見》,《意見》對培育科學精神進行了部署,要求指導學校將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協同發展納入整體規劃,強化跨學科融合,推動學生在探究科學規律的過程中涵養人文情懷,在人文浸潤中培育理性思維與創新精神。
如何讓科學精神的微光匯聚成照亮未來的火炬,讓科學精神融入童年成長的底色,成為教育者、家長乃至社會共同思考的命題。青少年階段是科學認知啟蒙與精神萌芽的關鍵期,科學精神的培育恰逢其勢、正逢其時,是一場關乎思維方式、價值取向與內在品質的長遠塑造。
從時代價值來看,科學精神培育直接關系到國家高水平科技人才儲備的基礎厚度。科技的突破,從來都不是憑空而來的,科學精神的種子要在童年時種下,才能慢慢長成參天大樹。從育人價值來講,科學精神培育與兒童的全面發展相輔相成,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不僅能學到“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實驗驗證—形成結論”的科學方法,更能涵養理性思維、批判意識與社會責任感。植根于科學精神的認知能力與品格素養,能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成長為兼具理性與溫度、敢于探索與擔當的時代新人。對整個社會來說,從孩童階段開始培育科學精神,能讓科學素養慢慢在全民心中生長,助力全民科學素養的提升。
有人覺得科學精神是看得見、摸不著的抽象詞,還有人覺得對所有孩子都能用同樣的方法培育。其實不然,青少年階段的科學精神培育,有它自己的“模樣”,需要根據孩子的年齡“量身定制”。要遵循兒童認知規律的進階培育,基于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構建“低年級觀察體驗—中年級實驗探究—高年級創新應用”的路徑,讓科學精神貼合不同年段學生的成長需求,讓每一個孩子在適宜的土壤里自然生長。
科學精神培育應當強調科學與人文的融合,在科技教育中融入人文元素,在人文教育中滲透科學思維,讓科學精神既有理性深度,又有人文溫度。科技教育中融入人文元素,本質是為科學認知注入價值導向與精神底蘊。這要求打破“技術至上”的認知誤區,將科學探索與人類福祉、社會發展、倫理規范相結合,讓學生在掌握科學方法的同時,理解科學研究的社會責任與人文邊界。同時,在人文教育中滲透科學思維,將邏輯推理、實證精神、系統分析等科學方法融入人文認知,引導學生將價值判斷建立在客觀規律與理性論證之上。
培育科學精神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我們有“靜待花開”的耐心與“潤物無聲”的智慧。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而是貫穿學校生活的持續浸潤;不是轟轟烈烈的運動,而是融入日常教學與生活的細微之舉。
既要改變科學精神培育分散于單一學科課程或零散科普活動的狀況,構建聚焦科學精神核心內涵的資源體系,也要打破校內校外資源間壁壘,形成協同育人生態。上海七寶明強小學在科學精神培育方面進行了探索和嘗試。在課程資源構建上,學校跳出單一學科框架,開發跨學科融合課程,為不同年段學生編寫學習資源讀本,設計并開展豐富多樣的課程活動,讓科學精神的培育適配不同階段的成長需求;在育人空間拓展上,學校打破教室圍墻,打造校園融媒體中心、氣象主題公園等特色教育場域,開展“植物生長觀測”“氣象數據追蹤”等系列化研學活動,讓學生在親手操作、持續探究中,直觀感受科學的魅力。這種從課程到空間、從校內到校外的系統設計,讓科學精神的培育真正落地生根,成為滋養學生成長的“日常養分”。
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凝聚家庭、學校、社會的合力,把科學精神融入青少年教育全過程,引導孩子們學會用好奇的眼睛觀察世界,用理性的思維分析問題,用勇敢的心態探索未知,用責任的擔當對待科學,這些播撒在青少年心中的科學種子,終將在時光的澆灌下生根發芽、長成參天大樹。
(作者系上海七寶明強小學校長)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











首頁












